2025年8月27号,美国给印度商品盖了个“高价戳”,50%的惩罚性关税,这一下就把印度对美865亿美元的出口生意卷进了漩涡里。
北方邦那些靠皮革吃饭的厂子,机器突然就停了,苏拉特做钻石加工的小老板们,手里的订单一张张被取消,不少人只能看着车间空着叹气。
这场风波下来,差不多1200万人的饭碗受了影响,原本热闹的产业区,一下子冷清了不少。
要说美国为啥突然下这狠手,表面看是印度买俄罗斯石油买多了。
俄乌冲突刚爆发那阵,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比例也就2%,可到2025年,这个数涨到了35%。美国说这是印度在挑战它的制裁体系,可,美国这态度变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冲突初期,印度买俄油,美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没怎么吭声,现在却突然拿出关税大棒,这背后哪是单纯管“买油”的事,更像是怕印度动了美国在能源市场的“蛋糕”。
不过这事里还有个绕不开的点:美国一边说印度买俄油是“帮俄罗斯”,一边对欧盟从印度买精炼油的事装没看见。
印度外长苏杰生那句质问其实挺实在,“要是这交易不正当,欧美为啥还接着买印度的油?”本来想觉得美国是在维护所谓“规则”,但后来发现,其实是怕印度借着能源转口,在全球能源圈子里站稳脚,抢了美国的主导权。
2024年的时候,欧盟从印度买的精炼油就有2300万吨,占了欧盟自身需求的15%,这么大的量,美国不可能没看见,只是选择性忽略罢了。
关税带来的冲击,印度产业界感受最真切。皮革、化工这些靠劳动力的产业,订单没了,资金转不动,不少企业直接陷入困境。
花旗集团后来算过,印度的经济增速可能会因为这事跌破6%,要知道2024年印度增速还能到7.2%,这一下的落差可不小。
面对这么大的麻烦,莫迪政府赶紧拿出28亿美元帮企业渡难关,但这点钱也就覆盖了不到两成受影响的厂子,根本不够用。
这也暴露出印度经济的一个短板:太依赖美国这个单一市场了。印度对美出口占了它外贸总额的18%,一旦美国这边出问题,整个产业链都得跟着晃。
反观中国,早就通过RCEP跟多个国家搭好了贸易网,2024年RCEP成员国占了中国外贸额的35%,就算一个市场有点波动,其他市场还能撑住。
如此看来,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,真不是明智之举,篮子的主人要是换了锁,自己手里的鸡蛋就危险了。
遭了美国这“背刺”,印度也开始往东边看。2025年,莫迪启动了7年来第一次对华访问,这在之前是很少见的。
中印两国还就边境问题定了十项共识,没再像以前那样剑拔弩张,双边贸易也突破了1184亿美元。
想起2015年,莫迪去西安看兵马俑,那时候两国还想着好好合作,2017年因为洞朗的事闹了矛盾,关系冷了好一阵,现在又因为关税危机重新走近。
这变化,其实是印度在重新盘算自己在全球的位置,单靠西方,显然撑不起经济安全,得找更多靠谱的伙伴。
印度不光往中国靠,还在推动“去美元化”。2025年印度跟伊朗、阿联酋做能源生意时,用卢比结算的比例到了30%,比2023年多了22个百分点。
以前总觉得印度会跟着美国走,现在才发现,它也有自己的小算盘。
鬼谷子说过“用之于天下,必量天下而与之”,印度现在就是在按这个思路来,不想被美国绑住,要在多极化的趋势里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美国可能没料到,自己这关税不仅没压服印度,反而让印度更硬气了。
印度后来也对美国农产品加征了25%的关税,2025年9月正式生效,这一下就影响了美国12亿美元的大豆出口。
更关键的是,南非、巴西这些金砖国家都站出来帮印度说话,2025年金砖峰会还专门把“反对单边制裁”写进了联合声明。
很显然,美国低估了新兴市场的韧性,也忘了全球化时代,制裁从来不是“只伤别人”的事。
美国零售商因为印度商品涨价,光2025年三季度就赔了37亿美元,消费者买东西也更贵了,物价指数往上跳了0.5个百分点。
这让我想起1985年的广场协议,美国当时想压制日本经济,结果反而让日元更国际化了。现在美国对印度的制裁,怕是要重蹈覆辙,自己给自己挖坑。
说到底,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,表面是贸易摩擦,实则是在维护自己的霸权。
它想靠关税拦住印度在能源领域的发展,巩固自己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主导权,可事与愿违。现在的全球格局早不一样了,印度转向东方,新兴国家抱团,这些都在改写旧的秩序。
说实话,当美国用关税筑起高墙的时候,墙里面的裂痕可能比外面的反抗更早出现。
未来的国际舞台上,靠打压别人来保自己的位置,怕是走不长远,唯有放下零和思维,跟其他国家好好合作,才能在全球化的地基上站稳脚跟。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